学院新闻

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学院新闻  新闻动态

艺术学院服装专业师生赴湘、黔开展“历史与民族服饰文化”实践教学考察

2025年04月23日  浏览量: 17 次  来源: 艺术学院  作者:   发布: 艺术学院

4月11日至20日,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师生赴湘、黔开展“历史与民族服饰文化”主题采风,跨越两千余年服饰文明,从汉代织造巅峰到苗侗非遗技艺,构建起贯通古今的服饰文化认知体系,以实践教学激活非遗传承新活力。

湖湘寻根:对话马王堆的织造传奇 

采风首站,师生走进湖南省博物馆,在“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特展”中重点考察了国家一级文物“素纱单衣”。这件仅49克的西汉织造瑰宝,以其“薄如蝉翼,轻若烟雾”的工艺震撼了在场师生。“0.1毫米的丝线直径,每平方米仅15.6克的织物密度,代表着中国古代缫丝技术的巅峰。”领队老师现场教学时强调,“当代设计者要深刻领悟这种‘至简至精'的工匠精神。”学生们通过显微观察的方式,解析汉代“信期绣”“乘云绣”的针法构成,为后续民族工艺研究建立了历史坐标系。

沉浸体验:解码指尖上的民族美学

在贵州西江阿幼民族文化博物馆里,同学们向国家非遗传承人阿幼馆长拜师学艺,系统学习苗族蜡染的技艺——蜂蜡在铜刀尖上融化,于棉布上勾勒出蝴蝶、花草等图腾,再经蓝靛浸染、沸水脱蜡,最终呈现青白相间的灵动图案。每一笔蜡痕都是苗族人对自然的敬畏,也是他们以天为裳的浪漫。

在肇兴侗寨,国家非遗侗族马尾绣的技法令师生们惊叹不已,将丝线缠绕在马尾毛上,绣出立体饱满的龙凤纹样,在背带、裙摆绣出飞龙戏珠等繁复纹样,或缀在孩童的“百家衣”上,寓意吉祥。师生们还亲历亮布染造流程,通过数十次浸染、捶打,使土布呈现金属光泽,感受布中丝绸的千年工艺智慧和侗族人对服饰“光亮如镜”的极致追求。 

文化浸润:盛装之下的文明对话

在湖南凤凰古城,学生们穿戴苗族对襟衣、百褶裙、银项圈等苗族特色传统盛装,行走在古城街巷与苗寨之间,不仅亲身领略了苗族服饰的精美工艺,更深刻理解了服饰背后承载的民族历史与生活智慧。

肇兴侗寨的侗族阿姐亲自为学生穿戴侗族盛装,银饰叮当间详解服饰中的文化密码:百褶裙的“江河纹”记录迁徙历程,衣襟刺绣的“稻穗纹”彰显农耕智慧。学生们身着传统服饰,体悟服饰作为“穿在身上的史书”的深层内涵。

传承创新:当现代设计遇见传统技艺

此次采风,师生们共拍摄收集了几百张传统纹样图稿和服饰图片,本次采风作业,将以现代服装设计语言解构传统元素,将苗族蜡染、侗族刺绣的各种纹样,侗族亮布的肌理质感融入当代服饰创作中,推动“非遗技艺+时尚设计”的创造性转化。

“针脚丈量黔东南,丝线绣尽苗岭春。”专业考察是专业理论知识具象化,提升学生实操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,艺术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,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实效,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,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铺就坚实道路。

供稿审核人:马燕

图片来源:马燕

编辑:杨鹏琨

终审:陈显捷